行至高梁心纳平川
发布时间:2020-03-07点击次数:

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 图/吴梦雄

巴渝第一大平坝——梁平坝子 图/邓志刚

 

中国·梁平第一届晒秋节活动现场 图/黄梦云

 

梁平竹帘 图/梁平区委宣传部提供

 

百里竹海 图/曾卫民

 

双桂堂 图/吴梦雄

 

采柚 图/蒋胜斌

 

来知德雕塑 图/梁平区委宣传部提供

梁平,西魏元钦二年(公元553年)置县,史称梁山,别称都梁。1952年取“高梁山下有一平坝”之意,更名为梁平。

“都梁之民独无苦,须晴得晴雨得雨。”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赞叹梁平风调雨顺、物阜民丰。

“一山两水七分田。”梁平稻田、荷塘、湿地、溪流、湖泊交织,自古以来就是巴蜀粮仓,素有“梁山熟,川东足”之誉。同时,梁平木版年画、梁山灯戏、梁平竹帘、癞子锣鼓、抬儿调等非遗荟萃,双桂堂、荔枝古道、军用机场等名胜璀璨,陆游、范成大、梅尧臣、来知德等文人墨客大家云集,形成了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、底蕴深厚的禅宗文化、古韵悠远的非遗文化。

因山水而兴,因田园而灵,因文化而名。梁平之美,美在旖旎的田园风光、乡情乡愁。梁平之美,美在厚重的历史积淀、灿烂人文。梁平之美,美在物阜民丰、名特产品。

双桂田园、百里竹海、中华柚海……梁平区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“山水田园·美丽梁平”愈发美不胜收,美不尽言。

陆游赋诗盛赞梁平物阜民丰

南宋乾道六年(1170年),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进川,就任夔州(今奉节)通判。乾道八年,陆游应四川宣抚使老友王炎之邀,到川陕边境、抗金前线的南郑(今汉中一带)协助策划抗金事宜。途经梁山,他写下了《题梁山军瑞丰亭》一诗:

我行都梁窘风雪,史君喜事能留客;

瑞丰亭上一尊酒,渺渺郊原水初白。

峡中地褊常苦贫,政令愈简民愈淳。

本来无事只畏扰,扰者才吏非庸人。

都梁之民独无苦,须晴得晴雨得雨;

史君心爱稼如云,时上斯亭按歌舞。

歌阑舞罢史君醉,父老罗拜丰年赐。

圣朝尚实抑虚文,纵产芝房非上瑞。

前方战事吃紧,诗人行色匆忙,陆游为啥还作诗称赞梁平“都梁之民独无苦,须晴得晴雨得雨”呢?

梁平有巴渝第一大平坝——梁平坝子。这里群山环绕、沃野千里,气候温和、降雨丰沛,无大旱、久涝,拥有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,早在先秦之前,就有水稻种植的习惯。

“上下田多如历级,往来人尽乐深耕。游踪好是清和候,坐听秧歌处处声”描绘了梁平春耕的盛景。南宋初年,人们把这种繁忙的春耕景象正式确立叫万石(dan)耕春。万石为虚数,实指幅员300多平方公里的梁平坝子。

当时,梁平还建起了“万石楼”,既可供邑令在此视察春耕,鼓励农业生产,也可观赏“千里沃野,万石耕春”的美景。万石耕春既是梁平大坝良田万顷、春播秋收的盛况,更是梁平灿烂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。从这以后,万石耕春成为梁平的名胜。

“四面青山下,蜀东鱼米乡;千家竹叶翠,百里柚花香。”优越的条件孕育了丰美的物产,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明,让梁平有了“小天府”“小成都”的美誉。每到金秋,万石田园里一派丰收喜悦的气象,梁平人民便有了晒秋的习俗——金黄的稻谷在院坝里铺开,竹簸箕晒满了黄豆和苕干,窗前屋檐吊满了扎成串的大红辣椒、金黄玉米,房前屋后的篱墙上,挂起了长长的豇豆和新做的咸菜。朝晒暮收、漫话桑麻,农人们不但以粮食蔬果作画,更要载歌载舞庆祝丰收,晒出红火热烈的幸福生活。2018年,梁平举办了第一届晒秋节,以后每年都要坚持举行,更好展示这片土地浸透着浓浓乡愁的晒秋习俗。


TEL:400-123-4567    FAX:+86-123-4567    EMAIL:admin@admin.com

版权所有:Copyright © 沙龙国际注册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     公司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  粤123456789-1号


技术支持:织梦模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