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成语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有许多都与“礼”有关,譬如知书达礼、礼尚往来、礼贤下士、彬彬有礼、分庭抗礼、克己复礼、先礼后兵、以礼相待等等。
中国人的“礼”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比方说过生日,有生日之礼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过生日,不是聚个餐吃个蛋糕就算过完了,而是有一套仪式,他先要焚香、奠酒祭祀天地,接着要到祠堂给列祖列宗磕头行礼,还要到祖父母及其他年长位尊者处一一行礼。
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一回里,贾母的八十岁寿宴更是隆重,单寿庆的活动就安排了七八天,宁国府荣国府两处一齐大摆宴席,头三天邀请皇亲贵族、阁府督镇等等,后几天是家宴。宴席上,合府人要按上下远近的顺序给贾母拜寿敬酒。
对中国人而言,“礼”不是简单的礼貌,还是礼仪章程、社会道德规范,光是对于“寿”的追求就已经注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流传下来。可以说,在中国,过生日从来不是件可以被忽略的事情。
87版《红楼梦》中贾母过寿剧照
“长寿”怎么成了关乎“礼”的大事
“寿”的观念早在《尚书》中已有记载。《尚书·洪范》提出“五福”的概念,即寿、富、康宁、攸好德、考终命,“寿”排第一位。
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“寿”本义为“久”。但中国“寿文化”有一个最独特的地方,就是虽然人们追求健康长寿,但并不是一味地依赖天地神灵,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。早在先秦时期,人们对“寿”的追求就转移到了自己身上,并且很快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联系。
《礼记》屡屡把“寿”与“礼”联系在一起。《礼记·祭义》中说:“年之贵乎天下久矣,次于事亲也。”一方面告诫世人要孝亲敬老,一方面则暗含了社会上人们对长寿的尊崇与渴望。
《礼记·王制》还规定:“五十杖于家,六十杖于乡,七十杖于国,八十杖于朝,九十者,天子欲有问焉,则就其室以珍从。”杖就是老年人拄的手杖,也就是说随着人的年龄增长,应该受到越来越大范围的尊重。
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,还定期举行养老礼仪。《礼记》中记载:凡养老,有虞氏以燕礼,夏后氏以飨礼,殷人以食礼,周人修而兼用之。五十养于乡,六十养于国,七十养于学……凡三王养老皆引年。
此礼可以说与中国文化共生,奠定了中华礼仪的精髓。与之相关联的“敬老孝亲”观念,经过孔子“仁寿、孝亲”、孟子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发挥,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,在社会中形成敬老养老的风尚,且随着历史发展内化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,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。
“鸿门宴”故事里为何频频祝寿
因为“寿文化”的悠久,中国很早就有以敬酒、馈赠等方式祝寿的活动。不过早期的祝寿,并不与过生日联系在一起,而是祈祝健康长寿。
比如西晋那位容貌出众的文学家潘安,有一篇表达隐逸情怀的《闲居赋》,讲了很多他闲居乡间时的生活细节。其中说到,家人们会在树林中摆上宴席,头发花白的兄弟都举杯敬祝太夫人万寿,为老人的年迈而担心,也为老人的长寿而欢喜。
“敬酒祝寿”的情节在大名鼎鼎的鸿门宴的故事中,也占有一席之地。
先是在“鸿门宴”之前,项伯顾念和张良的故人之情,趁夜来到刘邦军中报讯。刘邦听说后,赶紧请项伯进来。《史记》中说,沛公奉卮酒为寿,约为婚姻。这里的“为寿”,当然不是沛公给项伯过生日,而是表达健康长寿的祝福。
电视剧《楚汉传奇》中的刘邦
同样还是“鸿门宴”上,范增一意要除掉刘邦,但是他多次向项羽暗示,项羽都没有反应。范增知道项羽狠不下心,只好自己起身去召项庄来舞剑。
项庄一个武将,这种考验演技的时刻,范增还有点不放心,便手把手教他在刘邦面前怎么表演才不露痕迹: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,杀之。
项庄于是按范增教的,先进去敬酒祝寿,敬完再开始请求舞剑。可见敬酒祝寿,是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很流行的,既是一种通行的礼仪,也表达了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。
中国人何时开始流行摆寿宴
到了唐代,过生日做寿的风气逐渐兴盛,有给皇帝过生日的“圣节”,也有民间世俗的生日庆贺。